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失智症與臨床失智量表評估

 







近日,勞動部針對簡化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進行修正,其中多元認定免評巴氏量表項目(如圖),也於10.15開始實行。高齡人口日益上升,不見得人人都能活得又長久又健康,需要「被長照」的人數越來越多。照護是一門專業,完全仰賴兒女家屬配偶,日夜陪伴,確實不是長久之計。

👉在這次放寬的項目中,與失智症病人最為相關的,就是經神經或精神科醫師評估失智症「輕度」以上(CDR>=1)。

(舉例:臺北市政府也公布最新辦法:【自112年10月15日起,以身心障礙手冊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工,新增的適用對象?】連結內容放於留言處)

☘其實,過去失智症病人就是以CDR來進行評估,而非以巴氏量表這個工具。

為什麼呢?

👉因為失智症病人的症狀是因為「認知功能的退化」,而造成無法自理生活。而非肢體力量受損造成活動的限制。所以,本來就不會使用巴氏量表評估失智症。且臨床診斷失智症時,也是以CDR為標準。

👉這次勞動部放寬失智症的申請外籍看護標準,讓家屬照護的重擔能夠有人分擔,對照護壓力破表瀕臨崩潰的家屬是及時雨。畢竟許多輕度的失智症病人,也是有很多症狀起伏不定,非常需要看顧。(有空再跟大家談談許多照護壓力很大的家屬,實際面臨的問題)

☘那麼CDR是什麼?

👉全文為Clinical Dementia Rating臨床失智評估量表,是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發展出來,一開始是針對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)進行結構化面試評估。針對記憶、定向力、問題解決能力、社區活動能力、居家嗜好及自我照料六大面向詳細評估;這樣的全面性評估,需要有很清楚病人日常生活情況的家屬(或照護者),才能評估確實。因此,在初次前來就診時,我們會希望是由平常熟悉病人生活起居,知道病人過去和現在有甚麼改變的家人一同前來。

☘另外,詳盡的評估,通常也仰賴「臨床心理師」來進行。

👉雖然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也可以自行運用評估量表進行會談,但具有神經心理專業受訓的臨床心理師,由第三方的角度再次評估(多年的病人和家屬都會戲稱:是來考試的!),對醫療上非常有幫助。有經驗的心理師,可以讓家屬和病人願意說出許多從未與他人說出口的生活細節、行為改變等,有助於早期診斷和各種藥物非藥物治療的建議,是很重要的。

🍎例如,現在在中心診所醫院看診時,資深的臨床心理師林克能老師會與我同一時段,在相鄰隔壁診間。如果時間安排許可,病人看完診後,會立刻安排病人家屬與林老師會談評估。隨後,我們就能夠立即討論,以確認病人的情況,給予病人最合適的治療和生活照護建議。

CDR這項檢查,看似沒有高深精密的儀器來檢測,但需仰賴很多臨床經驗知識來判斷,對於給予病人和家屬的幫助,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強大。

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

清華大學後醫系&資工系上課紀錄

 




這是第二年收到清華大學後醫系及資工系的課程邀請,談談“偏鄉醫療醫師分享”,據說是要學生評價很好的,才會延續邀請上課,再次深感榮幸👏👏👏。而清華後醫系的設立,除了希望結合科技與醫療之外,更能針對偏鄉地區的醫療發展作努力,剛好都是我目前有的經驗,我也很樂意用實務的角度來分享。

當然,更謝謝唐傳義教授和林文綺教授的邀請😄,再次來到清大和優秀學生互動,並欣賞美麗的校園。

課堂中,給予後醫系和資工系學生切入的角度也有些不同。

(上下午各一堂課,跟上下午各看一診一樣挑戰喉嚨!!!😂😂)

☘️我分享給學生的,包含了重新檢視從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訓練後,在蘇澳榮民醫院下鄉,到社區進行衛教,後來在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推動失智症一站式診斷,結合金控保險人壽公司多方資源,以及到國中小及各個社福團體,進行大規模失智症社區教育及篩檢,開發桌遊教材;同時,也在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嘗試社區失智症照護的模式,慢慢讓宜蘭縣失智症的認知度提高,也提高診斷率的成果(目前宜蘭失智症診斷達92.3%)。

☘️過去,偏鄉醫療的限制,從基礎設施不足,到由資訊室同仁協助,加設虛擬桌面,視訊等,讓偏鄉醫療可以跟到醫院看診一樣的品質(至少可以看到完整的資訊)。

這些都是需要團隊大量的合作努力,我更想讓學生知道的是,未來的世界,科技與醫療高度結合的時代,團隊合作的重要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。

🍎或許,這只是一點小小分享。從一個斜槓醫生的角度,希望在這一群未來的“史懷哲”們,在學習醫學的過程,不要忘記自己還有另一個專長,永遠是斜槓人生、跨領域發展的最好基礎,同時也提醒著自己莫忘從醫初衷🩺💊💉。(後醫系的學生都有原本的專長,今年清華後醫系的學生背景非常優秀精彩,都是明日之星!!)

🍎同時,也誠摯地希望資工系的學生們,多幾位願意投入醫療資訊領域,這些學生必定是台灣頂尖的人才。但在過去醫療資訊不夠被重視,以致於依台灣資訊科技發達程度,實在太少資訊人投入醫療產業發展。希望在AI帶動的風潮下,我們的醫療資訊也能有世界級的發展,都靠這些後起之秀了。

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

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趨勢觀察(3)_醫療訓練遊戲化!

 



今年照護博覽會中,復健及訓練被重視度提高,包括大家熟知的肢體復健及腦力復健。

過去大家印象中的復健,在醫院執行居多,在治療師的指導下,每次進行約1小時的復健,每週與治療師約定好時間,可能一周進行2~3次💪💪💪。

但隨著疫情及科技進展,儀器器材微小化、智能化,很多復健儀器器材已經進入家庭。但是,缺少了「治療師」在旁邊指導互動,人的惰性當然就跑出來了,難免降低復健的動力。畢竟復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。

❗❗而運動遊戲化的興起,從Wii到Switch健身環,都可以讓人們進行具挑戰的運動訓練,又有遊戲化的趣味度,在疫情期間,大家一定能深深感受。

☀這些運動遊戲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聲光刺激,排名成績獎勵和邀請朋友加入競賽等,提供了使用者持續性的動力,讓運動更好玩,又有完整的紀錄評比。

❗❗如今,遊戲化(Gamification)也延伸到復健這個領域。

👉我在展場中看到的腦力訓練機器,如左圖,目前有這種附有大型的互動式螢幕,進行認知功能訓練,再藉由腦波分析,再來看看腦部壓力指數。#ExBrain

👉而肌力及平衡的訓練(一間德國ICAROS公司,所發展的互動式穩定平衡訓練器 #icaros)如右圖,圖中可看到一個像滑鼠墊(直徑1.1公尺)般的墊子,讓人站上後,可隨著螢幕進行滑雪、撿球等等數百種情境和活動,以強化下肢及核心訓練,同時結合手機、平板或虛擬實境(VR)裝置。

(我是固定進行重量訓練者,親身試驗後,圖中這個訓練機器是玩真的,會讓人軟腳的訓練程度唷!!)

💪大家都知道,長輩的肌力若能維持,對於身體健康有很重要的幫助,但長輩經常覺得太累或意興闌珊,若能增加趣味性,對長輩的誘因更能提升👏👏👏。

這些器材的出現,可強化了復健的連續性、動力和追蹤評估。

❗❗或許,在醫療正規的復健以外,居家上若能配合這樣的訓練,應該可以有1+1大於2的效果。

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

過節是否能過劫?

 



90歲阿公,為血管性失智症病人,近來因感染等其他問題,變得嗜睡,不像過去有很嚴重的妄想,活力大幅下降了,整日臥床。阿公的太太很擔心,一再到他床邊巡視,嘴裡喃喃唸著:中秋節到了,節氣會過不了,開始打電話聯絡親友準備後事。

中秋節過後,感染問題改善了,阿公的精神和意識漸漸又恢復了。

以上絕對不是編故事,而是過去照顧住院病人查房時,每逢過年、端午或中秋前後,經常見到的狀況。而且,一直以來大家口耳相傳的"節氣難過",只要逢年過節時,尤其是三大節,總讓照顧者和家屬充滿無比壓力。

我們試著用天氣和科學的角度來看看這件事。

🌕中秋節,並非是24節氣之一,但接近節氣中的秋分(9/23前後)。

🍁秋分俗諺「秋分瞑日對分」,意思是秋分這天是日夜等長,過了這一天,白天就會越來越短,夜晚會慢慢加長,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、也變乾燥了。(上述摘自農業部網站)

雖然台灣四季溫度變化並不算劇烈,溫暖炎熱的時候還是多。

👉但臨床觀察,許多慢性病病人的症狀,明顯隨著節氣時序的遞行中,跟著這些細微溫度、濕度和氣壓的改變起起伏伏。

👉臨床常見及文獻也指出,天氣的變化會讓中風機率上升;慢性病人的各種狀況也層出不窮。(這裡的天氣變化是指:高低溫或濕度的改變、變化,不是絕對的低溫或高溫,之後會再彙整與大家分享)

👉一旦早晚溫差開始變大,季節悄悄邁入秋冬之際,許多失智症、巴金森病人對氣候變化適應力較差,其不舒服的表現,會以不同形式的神經精神行為做為表現,例如嗜睡,躁動,妄想,幻覺……或是感到全身肌肉特別無力或緊繃;其他常見的,則如同之前提到的頭痛族群、過敏族群、失眠者或是情緒障礙者等。

❗❗生活中可以做的是:病人和家屬透過一次次的觀察紀錄,找出不適的周期或影響因素,在門診和醫師討論如何透過藥物💊、生活作息或環境(如光線💡、冷暖氣❄️☀️)調整改善。

❗❗有些時候,病人神經精神行為嚴重時,也會建議住院徹底檢查有無其他感染(肺炎、泌尿道感染)因素,進一步治療,此時千萬不要排斥住院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不管是病人還是家屬,迎接中秋佳節之際,提醒大家注意身體不適可能是因氣候變化而引起,但千萬也不要輕忽,全部推給天氣變化。

☀️希望大家佳節愉快,開心過節,也能平安過劫。😄😄😄

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

普拿疼也會導致過敏反應

 

💊每次開藥前,總會習慣問一句話『吃藥打針會過敏嗎?』,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沒有。若是有的話,大概是一些止痛藥(NSAIDs)或抗生素。

前陣子一位年輕女性病人,在我訊問後,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回答我:『普拿疼』。

我秒懂笑笑的跟她說:『你是我遇到的第二位』。

我遇到的第一位,將近二十年前,當主治醫師時的第一年。

當時,下鄉服務在蘇澳遇到的一位年輕男性,因為頭痛自行在藥局買藥,就是買『普拿疼』,當天吃完後,全身無力,以為是感冒繼續在家休息,後來又吃了第二顆,結果整個人昏厥被送到急診,一到醫院,血壓幾乎量不到,身上有一點一點的紅疹,臨床判斷下就是『過敏性休克』,後續當然就是一連串的急救,最後才順利出院返家。

👉Acetaminophen/Paracetamol(乙醯胺酚) 是藥物「學名」,其「商品名」則會因為不同廠牌,而有不同。常見的有「普拿疼」「百寧痛」「立停疼」或在美國藥局開架為Tylenol等.....皆是。

👉這是一個很常使用的止痛藥,一般民眾很容易取得。

在藥物的仿單上的說明文字寫著:『 偶有過敏反應。在建議使用量下服用,少有副作用發生。』少有不代表不會發生,確實因為發生機率確實很低,很多人出現過敏反應時,第一時間很難聯想到它。

感謝這兩位病人教會我,永遠不要忽略這極低的機率,病人發生了,就是100%。

💊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,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。看診時也要主動告知醫師和藥師再次核對。

#神經內科 #蔡秉晃醫師 #止痛藥 #藥物過敏

*文獻指出💢:
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6473647/

EudraVigilance(歐盟地區,藥物不良反映資料庫)(歐盟地區~4.45億人),Acetaminophen發生副作用約每年1000件,嚴重事件約每年200件,女生比男生多。

[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趨勢觀察(2)_醫療照護科技的居家化]

 2023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中,可以注意到:連續性照護,連續性量測,連續性復健的觀念已形成,而實際應用也不再紙上談兵。

尤其,在COVID-19期間,醫療照護逐漸居家化,居家化也就是能夠連續性的一個基本要素。除了目前大家熟悉的穿戴式裝置外,當天在展場看到的有:

🌳全家寶把整套的生理監測和量測整合,除常見的血壓,心跳,血糖以外,還加入了膽固醇,尿酸的檢測,還把一般醫療院所才會有的心電圖也結合進去;

🌳另外,維思感創的智慧床墊具有離床偵測警示、久臥提醒,也加入了連續呼吸訊號的偵測,可以提供非接觸性的生理訊號量測。這時,應用面就很廣了,讓家屬和照顧者能了解病人的狀況,如果是在機構的服務,更能有效提醒照顧人員。

這些以往被限制在醫療院所內的科技,隨著技術進步,

❗使用介面簡單化

❗裝置微小化

❗使用也居家化

讓大家在生活可以更瞭解自己以外,也可以提供給醫療人員更精確的健康數據。

👉以血壓為例,從過去的文獻就知道,連續性的血壓監測比居家血壓監測更準,而居家血壓的監測比單次醫療院所的量測更準,畢竟到醫院會緊張或是奔波來去讓血壓上升。

👉或是大家以往常說的,到醫院睡眠中心睡一晚的睡眠檢查,也不再只能到醫院貼了許多線材非常不適的檢查形式。現在是可以帶著輕便的儀器回家自行操作,再帶回醫院判讀,不但醫院減少設置硬體成本,患者也能真實呈現睡眠狀況。

👉而目前部分有前瞻性的醫院設計規劃,也因為這些居家儀器的檢測趨勢,而設置了門診前的生理訊號上傳服務空間呢!

醫療科技在照護應用目前蓬勃發展當中,有空或許可以多花一點時間瞭解一下,有需求才會更有進步~

#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 #蔡秉晃 #神經內科 #醫療資訊

#醫療科技 #維思感創 #長期照顧 #連續性生理監測 #睡眠檢查

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

[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趨勢觀察(1)__你LINE嗎?]

 


(圖為LINE創意中心和LINE Healthcare打造的LINE Doctor遠距醫療服務。榮獲2021年優秀設計獎。其設計初衷也是為了降低因疫情需要的遠距醫療服務門檻)

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(9/7~9)已落幕,我也到現場參觀了一下。

這個系列除了自己記錄一下,驗證未來幾年後,發展趨勢是否跟自己想的一致,也順便分門別類,跟大家分享當天看到照護應用。 😄  

今天,先來談談LINE吧!

👉在台灣,無論哪個年齡層,幾乎人人都擁有一個LINE帳號,LINE在台灣擁有高達90%的驚人滲透率,全台2,300萬人中,使用LINE的活躍用戶數就高達2,100萬,醫療是需要大量接觸人群的行業,自然也不例外。

👉過去展覽中,各居家服務、長期照護的服務提供商,總是會強調自家APP有功能有多強大的場景已不覆見,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與LINE結合的應用。

🏨例如過去就很有名的北醫『萬小芳』就可以在LINE上面與人對話;

🏨最近中山附醫『小南護理長』更是融合ChatGPT形成的LINE對話機器人,協助新手護理師快速成長。

🌳設備或服務商這端,有全家寶公司整合所有生理數值量測報表,可將雲端資料匯出至LINE,讓病人及專業人員溝通,增加便利性;

🌳智齡科技Jubo家人安心寶,也透過結合LINE,讓家屬可以看到長照機構住民的日常,予以通知。

👉以上LINE的應用,發揮了科技和照護結合的價值,大幅降低使用門檻。這已超越了所謂成本和人力的減少,反而是更著墨於安撫焦慮、關注需求、完整提供訊息。

LINE的普及,讓溝通工具變得方便,對於高齡者而言,因為已經習慣使用,不會有再重新安裝,學習新的APP門檻,也不會有手機桌面上佈滿APP或是怕手機跑不動的擔憂。全部的功能結合在LINE裡面,聽到提示音,自然而然的使用,提高溝通的有效性。

過去,許多機構或是醫療院所,費盡心思花了大錢作APP,用盡各種方法希望病人安裝自家APP,要不是被拒絕;要不就是安裝了,回家後就默默的移除🤣🤣🤣。

畢竟再怎麼有需要,眼花撩亂的APP通知,真的讓人有很大負擔。

或許,醫療資訊一直在討論的資料/溝通平台,LINE已經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:

❗️❗️降低門檻、整合資訊。

或許,未來大家被過多的LINE通知轟炸後,又會有更厲害的方法出現呢~

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

【偏頭痛發作,吃藥時機很重要】

 

🙁🙁周末時,我的手機螢幕中央,出現了久違的倒水滴狀光圈,帶著一點彩色鋸齒狀的光圈,圈圈內的區域偏暗一點,會擋住手機螢幕上的文字,彩色的光圈又偏亮,會讓螢幕上的字變得難以閱讀。

⚡️有偏頭痛預兆的患者應該不陌生吧!! 沒錯,我的偏頭痛又來拜訪我了!

為了別讓頭痛影響周末的作息,在短短五分鐘內,我立刻吞下普拿疼,再加上一杯濃濃的黑咖啡。

服藥後,眼前這個彩色光圈的變化,隨著時間越來越大,然後慢慢地往右手邊擴散。約莫30分鐘後,擴大到極大的光圈總算慢慢消失,視野亮度逐漸恢復,後續只有一點輕微左側頭痛,輕微噁心。太好了,這次平安渡過。

🌳我是一位有預兆式偏頭痛的神經科醫師,很清楚偏頭痛是由於腦內血管與三叉神經互相作用下的頭痛,是真正腦袋裡面的疼痛。

很幸運的,我有典型的光圈預兆,可以及早吃下止痛藥,等著預兆結束,藥效也發作了,讓我可以躲過更痛更難過的頭痛階段。

🚫🚫臨床上我觀察到,很多人有避免吃止痛藥,吃藥傷身,越吃會吃越重等等錯誤觀念。

🚫🚫發作時,經常一再忍耐,一直痛到最痛無可忍受的階段,合併著嚴重噁心,甚至嘔吐時,才覺得不得已要吃藥了。但到了這個階段,經常藥物一下肚,就立刻吐了出來,最後只能到急診去打止痛針。

👉其實忍痛不吃藥是沒有必要的,我們的身體並不會因為忍痛忍到極致,而得到甚麼好處,反而會因為忍痛的不適造成:血壓過高、心跳加快、肌肉緊繃、過度疲累等,引發其他更嚴重問題。

🌳偏頭痛的治療,在被正確診斷後,應該建立的概念是:

👉有症狀時及早用藥,減少最大疼痛的發生;

👉製作頭痛日記,避免日常生活收到影響,與醫師討論,找出問題點;

👉如果頻率過高,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預防用藥,現在還有專一性的單株抗體,可以大大提升生活品質。

❗️❗️再說一次,頭痛真的不要硬忍!!

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

你的神經內科問題,可能是肌肉疼痛引起的!?

 

臨床上,常常看到頭痛,頭暈,肩胛骨疼痛(膏肓疼痛),耳鳴,手痛,胸悶的病人,實在是找不到病因。
通常是抽血檢查,心電圖正常,甚至做了復健(尤其頸椎牽引,俗稱拉脖子),各種按摩等,但卻越做越痛的個案。
甚至,最近還有一位是10歲小朋友,隨時都處於頭痛和下顎疼痛,爸媽以為得了甚麼不治之症!!! 

其實,有很大的機率是斜角肌症候群(Scalenes Syndrome) 

👉斜角肌在哪裡?
斜角肌由前、中、後三條斜角肌組成(下圖),位在脖子兩側,躲在巨大的胸鎖乳肌(SCM Muscle)下面,主要負責向前彎脖子及脖子側彎的動作。
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人體神經,骨頭,肌肉最交錯複雜的位置,包含頸椎,胸椎,鎖骨,第一肋骨,臂神經叢,交感神經鍊,鎖骨下動脈,及鎖骨下靜脈。

👉斜角肌症候群(Scalenes Syndrome)
另外,斜角肌症候群,由前斜角肌、中斜角肌、第一肋骨形成的斜角肌三角,因為肌肉肥大,軟組織腫脹壓迫臂神經及鎖骨下動脈,症狀大多是肩頸疼痛,上肢無力,手臂麻痺等症狀。

🍎肌筋膜疼痛(Myofascial pain)
因斜角肌發炎,而形成的肌筋膜疼痛(Myofascial pain),合併轉移痛(Referred pain)更常見。疼痛位置由:最高處的太陽穴,頭頂,風池穴,背後的膏肓,胸前及手臂都可能發生。
 常見的原因是長時間的駝背,使用電腦的烏龜頸姿勢,使用手機的低頭姿勢,導致斜角肌發炎,周邊軟組織發炎,甚至肌肉因此過度肥厚,纖維化; 一般而言,我希望病人要調整姿勢,暫時性局部止痛,大多可以恢復正常,並不需要長時間靠外力或注射藥物。
這種類型的病人,經常在診間,我按壓病人如下圖中前脖子的紫色位置,很多病人就會大聲哀哀叫說:太痛了~~

但若已經比較嚴重者,頸椎已退化,甚至影響周邊的交感神經鍊,就可能誘發其他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心悸、胸悶、腸胃不適、泌尿失常等交感神經症狀,有人稱為「交感型頸椎病」。

👉3C產品使用及姿勢不良
過去這類疾病,通常是頸椎受傷後,才會看到的巴劉氏症(Barré–Liéou syndrome),目前應歸類於頸因性頭痛(Cervicogenic headache)。
但由於目前3C產品的大量使用,不良的姿勢,讓這類病人在門診大量增加,甚至年齡層也往下。
(出門在外都會有想要糾正滑手機路人姿勢的職業病   )

疾病的類型真的也是會隨著時代有很大的不同~甚至年齡層也都有所不同。
不過,平常維持良好姿勢,固定姿勢不能維持太久,適度活動,才是治本的方法。






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

失智症的「生份」

 


【失智症的「生份」】
上週末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的一個烏龍,讓我有機會認識這位創作者--陳建瑋,在網路上許多人一片推薦下,也聽了多年前他的專輯「古倫美亞」。
其中這首,他獻給80歲阿嬤的歌「生份的情歌」,曲調恬靜優美,歌詞雋永,貼切地寫出,失智症長者腦中,在來回穿梭過往不同時空的茫然,以及照顧者在現實中,反覆出現的辛苦與壓力,最後只想問一句:「你還知不知道我是誰?」的五味雜陳。

最是我驚艷的這一段歌詞
「三五厝邊話袂停 褒孫若唸經,
阿嬤行入伊的夢 毋知當時精神,
伊留佇遐 昨日親像電影搬啊搬
有時無聲 敢是青春當燒熱?」
短短幾句,生動的描寫出失智症病人,記憶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或數個時刻,如同電影一遍又一遍的播放。人物,時間,空間完全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,猶如走進夢裡,不知何時才會醒過來,何時回到現實。

🌳這確實是臨床病人常遇到的狀況,平常我讓家屬因應和面對的方式除了藥物的調整之外,就是調整照護方法。
🌳而家屬常遇到照護衝突,是覺得病人很亂、講不聽,照顧者和病人就吵了起來,照顧者也會很容易和其他不理解的家人彼此怨懟,這是失智症家屬極大的壓力來源。

❗❗我會建議的一個方式是,當下要用病人當時所處的「夢境」配合演出,才能減少彼此的壓力和衝突。

例如,在病人有這些時空紊亂的症狀出現時,先試著理解當下在他腦海中所處於的「電影情節」,是在他們大約幾歲的年紀?
如同歌詞中所提的,或許是最五光十色的美好年代,也或許是是人生最辛苦勞心勞力的時代。
若是他處於年幼的時空背景時,他會把照顧者/身邊的人當作是他的父母長輩;
若是他處於事業打拼的年代,他會把照顧者當作是他的另一半或事業好友。
當然,失智症照顧還有很多挑戰,我們後續再談。
提到這首歌也希望能讓許多家屬知道,您一點都不孤單。
youtube歌曲連結我放在留言,大家有空不妨去聽聽這首非常非常好聽的歌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