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

過節是否能過劫?

 



90歲阿公,為血管性失智症病人,近來因感染等其他問題,變得嗜睡,不像過去有很嚴重的妄想,活力大幅下降了,整日臥床。阿公的太太很擔心,一再到他床邊巡視,嘴裡喃喃唸著:中秋節到了,節氣會過不了,開始打電話聯絡親友準備後事。

中秋節過後,感染問題改善了,阿公的精神和意識漸漸又恢復了。

以上絕對不是編故事,而是過去照顧住院病人查房時,每逢過年、端午或中秋前後,經常見到的狀況。而且,一直以來大家口耳相傳的"節氣難過",只要逢年過節時,尤其是三大節,總讓照顧者和家屬充滿無比壓力。

我們試著用天氣和科學的角度來看看這件事。

🌕中秋節,並非是24節氣之一,但接近節氣中的秋分(9/23前後)。

🍁秋分俗諺「秋分瞑日對分」,意思是秋分這天是日夜等長,過了這一天,白天就會越來越短,夜晚會慢慢加長,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、也變乾燥了。(上述摘自農業部網站)

雖然台灣四季溫度變化並不算劇烈,溫暖炎熱的時候還是多。

👉但臨床觀察,許多慢性病病人的症狀,明顯隨著節氣時序的遞行中,跟著這些細微溫度、濕度和氣壓的改變起起伏伏。

👉臨床常見及文獻也指出,天氣的變化會讓中風機率上升;慢性病人的各種狀況也層出不窮。(這裡的天氣變化是指:高低溫或濕度的改變、變化,不是絕對的低溫或高溫,之後會再彙整與大家分享)

👉一旦早晚溫差開始變大,季節悄悄邁入秋冬之際,許多失智症、巴金森病人對氣候變化適應力較差,其不舒服的表現,會以不同形式的神經精神行為做為表現,例如嗜睡,躁動,妄想,幻覺……或是感到全身肌肉特別無力或緊繃;其他常見的,則如同之前提到的頭痛族群、過敏族群、失眠者或是情緒障礙者等。

❗❗生活中可以做的是:病人和家屬透過一次次的觀察紀錄,找出不適的周期或影響因素,在門診和醫師討論如何透過藥物💊、生活作息或環境(如光線💡、冷暖氣❄️☀️)調整改善。

❗❗有些時候,病人神經精神行為嚴重時,也會建議住院徹底檢查有無其他感染(肺炎、泌尿道感染)因素,進一步治療,此時千萬不要排斥住院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不管是病人還是家屬,迎接中秋佳節之際,提醒大家注意身體不適可能是因氣候變化而引起,但千萬也不要輕忽,全部推給天氣變化。

☀️希望大家佳節愉快,開心過節,也能平安過劫。😄😄😄

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

普拿疼也會導致過敏反應

 

💊每次開藥前,總會習慣問一句話『吃藥打針會過敏嗎?』,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沒有。若是有的話,大概是一些止痛藥(NSAIDs)或抗生素。

前陣子一位年輕女性病人,在我訊問後,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回答我:『普拿疼』。

我秒懂笑笑的跟她說:『你是我遇到的第二位』。

我遇到的第一位,將近二十年前,當主治醫師時的第一年。

當時,下鄉服務在蘇澳遇到的一位年輕男性,因為頭痛自行在藥局買藥,就是買『普拿疼』,當天吃完後,全身無力,以為是感冒繼續在家休息,後來又吃了第二顆,結果整個人昏厥被送到急診,一到醫院,血壓幾乎量不到,身上有一點一點的紅疹,臨床判斷下就是『過敏性休克』,後續當然就是一連串的急救,最後才順利出院返家。

👉Acetaminophen/Paracetamol(乙醯胺酚) 是藥物「學名」,其「商品名」則會因為不同廠牌,而有不同。常見的有「普拿疼」「百寧痛」「立停疼」或在美國藥局開架為Tylenol等.....皆是。

👉這是一個很常使用的止痛藥,一般民眾很容易取得。

在藥物的仿單上的說明文字寫著:『 偶有過敏反應。在建議使用量下服用,少有副作用發生。』少有不代表不會發生,確實因為發生機率確實很低,很多人出現過敏反應時,第一時間很難聯想到它。

感謝這兩位病人教會我,永遠不要忽略這極低的機率,病人發生了,就是100%。

💊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,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。看診時也要主動告知醫師和藥師再次核對。

#神經內科 #蔡秉晃醫師 #止痛藥 #藥物過敏

*文獻指出💢:
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6473647/

EudraVigilance(歐盟地區,藥物不良反映資料庫)(歐盟地區~4.45億人),Acetaminophen發生副作用約每年1000件,嚴重事件約每年200件,女生比男生多。

[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趨勢觀察(2)_醫療照護科技的居家化]

 2023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中,可以注意到:連續性照護,連續性量測,連續性復健的觀念已形成,而實際應用也不再紙上談兵。

尤其,在COVID-19期間,醫療照護逐漸居家化,居家化也就是能夠連續性的一個基本要素。除了目前大家熟悉的穿戴式裝置外,當天在展場看到的有:

🌳全家寶把整套的生理監測和量測整合,除常見的血壓,心跳,血糖以外,還加入了膽固醇,尿酸的檢測,還把一般醫療院所才會有的心電圖也結合進去;

🌳另外,維思感創的智慧床墊具有離床偵測警示、久臥提醒,也加入了連續呼吸訊號的偵測,可以提供非接觸性的生理訊號量測。這時,應用面就很廣了,讓家屬和照顧者能了解病人的狀況,如果是在機構的服務,更能有效提醒照顧人員。

這些以往被限制在醫療院所內的科技,隨著技術進步,

❗使用介面簡單化

❗裝置微小化

❗使用也居家化

讓大家在生活可以更瞭解自己以外,也可以提供給醫療人員更精確的健康數據。

👉以血壓為例,從過去的文獻就知道,連續性的血壓監測比居家血壓監測更準,而居家血壓的監測比單次醫療院所的量測更準,畢竟到醫院會緊張或是奔波來去讓血壓上升。

👉或是大家以往常說的,到醫院睡眠中心睡一晚的睡眠檢查,也不再只能到醫院貼了許多線材非常不適的檢查形式。現在是可以帶著輕便的儀器回家自行操作,再帶回醫院判讀,不但醫院減少設置硬體成本,患者也能真實呈現睡眠狀況。

👉而目前部分有前瞻性的醫院設計規劃,也因為這些居家儀器的檢測趨勢,而設置了門診前的生理訊號上傳服務空間呢!

醫療科技在照護應用目前蓬勃發展當中,有空或許可以多花一點時間瞭解一下,有需求才會更有進步~

#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 #蔡秉晃 #神經內科 #醫療資訊

#醫療科技 #維思感創 #長期照顧 #連續性生理監測 #睡眠檢查

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

[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趨勢觀察(1)__你LINE嗎?]

 


(圖為LINE創意中心和LINE Healthcare打造的LINE Doctor遠距醫療服務。榮獲2021年優秀設計獎。其設計初衷也是為了降低因疫情需要的遠距醫療服務門檻)

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(9/7~9)已落幕,我也到現場參觀了一下。

這個系列除了自己記錄一下,驗證未來幾年後,發展趨勢是否跟自己想的一致,也順便分門別類,跟大家分享當天看到照護應用。 😄  

今天,先來談談LINE吧!

👉在台灣,無論哪個年齡層,幾乎人人都擁有一個LINE帳號,LINE在台灣擁有高達90%的驚人滲透率,全台2,300萬人中,使用LINE的活躍用戶數就高達2,100萬,醫療是需要大量接觸人群的行業,自然也不例外。

👉過去展覽中,各居家服務、長期照護的服務提供商,總是會強調自家APP有功能有多強大的場景已不覆見,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與LINE結合的應用。

🏨例如過去就很有名的北醫『萬小芳』就可以在LINE上面與人對話;

🏨最近中山附醫『小南護理長』更是融合ChatGPT形成的LINE對話機器人,協助新手護理師快速成長。

🌳設備或服務商這端,有全家寶公司整合所有生理數值量測報表,可將雲端資料匯出至LINE,讓病人及專業人員溝通,增加便利性;

🌳智齡科技Jubo家人安心寶,也透過結合LINE,讓家屬可以看到長照機構住民的日常,予以通知。

👉以上LINE的應用,發揮了科技和照護結合的價值,大幅降低使用門檻。這已超越了所謂成本和人力的減少,反而是更著墨於安撫焦慮、關注需求、完整提供訊息。

LINE的普及,讓溝通工具變得方便,對於高齡者而言,因為已經習慣使用,不會有再重新安裝,學習新的APP門檻,也不會有手機桌面上佈滿APP或是怕手機跑不動的擔憂。全部的功能結合在LINE裡面,聽到提示音,自然而然的使用,提高溝通的有效性。

過去,許多機構或是醫療院所,費盡心思花了大錢作APP,用盡各種方法希望病人安裝自家APP,要不是被拒絕;要不就是安裝了,回家後就默默的移除🤣🤣🤣。

畢竟再怎麼有需要,眼花撩亂的APP通知,真的讓人有很大負擔。

或許,醫療資訊一直在討論的資料/溝通平台,LINE已經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:

❗️❗️降低門檻、整合資訊。

或許,未來大家被過多的LINE通知轟炸後,又會有更厲害的方法出現呢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