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

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: 酸痛麻小症狀,看似不急迫,未來卻引發大麻煩的症狀

 門診常聽到中高齡長輩說,自己平常算是有運動的習慣,也沒有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,但多年來雙腳總是容易麻木,抽筋,有時候也會沒力氣,自己或身邊的人就認為,一定是偷懶、運動量不夠多。但是,怎麼增加運動也沒有用,到底怎麼一回事?


近日就有一位70歲的阿姨,有這樣的症狀。在門診中,透過神經學檢查,發現雙手力氣正常,感覺正常,深層肌腱反射(DTR)也正常。但是,雙腳深層肌腱反射反射(包括膝反射及跟腱反射)都消失了,腳趾頭的感覺稍微變差,雙腳外觀輕微浮腫,蠻符合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診斷。我又看了她過去的病史,也有糖尿病前期的症狀,應該符合「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」,這的確是在神經內科門診常看到的。
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,推論病因是因為長期的高血糖,導致供給神經之微血管發生病變造成神經缺氧壞死,常見的症狀為對疼痛、溫度的感覺變差或異痛感。更嚴重的就是腳上有傷口而不自知,進一步演變為傷口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,就是過去常聽到的:某某人因為嚴重糖尿病而截肢。除此,若自律神經受到高血糖的侵犯,也可能有消化不佳容易便秘,姿態性低血壓等症狀。
(另外大家更為熟知的糖尿病病變則是視網膜病變與腎病。)
而此時,一般病人和家屬最大疑問就是:只是糖尿病前期(糖化血紅素: HbA1c: 5.7–6.4%),還沒確診糖尿病,也會發生神經病變嗎?
從研究資料發現,因定義及檢測標準不一,發生率2%–77%不等,比較大型的研究中,發生率大多落在10~18%。這也表示,雖在糖尿病前期,未達確診糖尿病的診斷,但身體裡面已經給了高血糖侵犯神經的機會了,也代表小血管病變的機會同步提升。
所以,為避免神經病變發生,其實還是要從最基本的血糖控制及生活型態來著手。有疑似神經病變症狀時,記得回診的時候,告訴自己的醫師,千萬別道聽塗說,自己隨意服用藥物,反而延誤可以治療的時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