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

常見步態:跛腳 (limping gait)

 




神經內科的訓練,很重視觀察,常常被教導著:從病人進診間的一瞬間,看診就開始了」。

跛腳(Limping gait),也就是走路一拐一拐的步態,幾乎是神經內科醫師第一個,也是最常看到的步態。

其成因有很多種,簡單說明如下:
1. 疼痛:疼痛是跛行步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骨折、扭傷、關節脫位、肌肉拉傷、或關節炎等是常見引起跛腳的原因。

2. 神經問題:神經系統的問題也可以導致跛腳。例如,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由坐骨神經受壓迫引起的疼痛症狀,可能導致患者在行走時出現跛行步態。

3. 先天性問題:有些人在出生時可能就存在與步態有關的先天性問題。例如,股骨頭發育不良或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導致跛行步態。

病人的跛腳步態,背後都有其原因,須要詳加詢問才能確認。


因為這神經內科的訓練,走在路上習慣觀察每個人的行動及步態,偶然遇到一隻鴿子也出現跛腳,隨手錄影,當作紀錄,這應該沒有違反"個鴿資料保護法"~


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

光線的效果:人照光有用嗎? --追日系統及40赫茲(Hz)波長的光線

 


前述文章提過,白天要足夠的光源,晚上要足夠的暗。
確實,文獻上也指出自然光源對於認知功能及睡眠都有幫助。
這時,大家就會想進一步了解,如果亮度足夠下,人工光源如果能像太陽,是否更好呢?
👉因此,有燈光廠商陸續推出仿日燈泡燈管💡,其燈光的光譜與太陽光,可以達到95%以上的相似度。甚至,也有人藉由用光纖引入自然光,作為室內光源;也有人提出「追日系統」,讓室內光源隨著一天的週期,產生光暗的變化。
已有部份產品也被各醫院所採用,用來協助病人改善認知功能,穩定情緒,及改善睡眠。
❗❗近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「40Hz」波長的光刺激可以藉由減少類澱粉蛋白以及Tau蛋白的堆積,有效改善阿茲海默症實驗白鼠的認知能力。
❗❗高雄醫學大學研究團隊也進一步利用40Hz波長的光,以刺激進行神經細胞的研究,證實可抑制Tau蛋白的磷酸化,並且探究其機轉,相關研究成果更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’s disease。
👉台灣也有廠商已將此概念商品化,希望藉由光的治療,來讓大家免於認知功能惡化之苦。
🌳此時正是外面天氣晴朗時,雖然很熱,但是適時的到戶外走走,接觸最自然的光線,注意補充水分,絕對是健康的休閒活動。
如果生活起居環境,光照度不足,或許借助一些產品,來改善居家環境,避免失智、記憶減退、憂鬱、失眠找上門。

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

暗場域的重要性

 


前面提到,光線的重要。良好的光線治療,對失智病人的睡眠,情緒,紊亂行為都有所幫助。

但人需要有正常的生物節律,身體才能得到合適的休息。因此,也不能忽略了,一天二十四小時中,也需要足夠暗」的時間。

過去有位病人,85歲阿公,因為失智合併睡眠紊亂,已經有暴力行為出現,用藥也幾乎用到極限,還是無法調整過來,照顧者實在是又累又氣,非常無奈。

恰好有機會親自到訪做居家醫療,才發現,原來他睡的房間,平日陽光可以直接照入,一點問題都沒有。但抬頭一看,發現廁所門口天花板有一顆超大吸頂LED燈。仔細詢問,原來是怕阿公半夜找不到廁所,所以才特意加裝,且整夜明亮。該光線因為照射角度關係,正好直射床頭。

這下原因找到了,半夜有一顆這麼大的太陽」,如何好好安睡呢?

在我建議下調整光線後,阿公藥物減少了,精神也開始逐漸恢復正常。

所謂好的睡眠環境,要有三要素,夠安靜,夠涼,夠暗。

但在臨床上常看到,為了安全方便,擔心長者半夜起身時,因為視野不佳而跌倒,所以加裝了各種燈。但加裝了過度的光源,反而打亂了睡眠周期而不自知。

因此,我會常提醒,如要加裝光源,還是建議使用小夜燈,放在床墊以下的高度,可以照到床邊到廁所的路徑,又能避免光源直接照射眼睛(照顧者自己也能試躺一下,確認光線是否影響睡眠,畢竟被照顧者不一定能清楚說明),這樣才能打造安全又符合人體的生物節律睡眠環境。




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

光線治療要多亮才有效?



上一篇提到光線對疾病治療的重要,今天來談談,一般生活環境中,到底多亮,才是一個合適的環境?


👉在神經內科的疾病中,已有許多證據顯示,光照治療可以有效治療失智症病人的紊亂,憂鬱,失眠的情況。
👉最近也有文獻指出,光照治療對巴金森氏症動作及非動作的症狀也會有改善。陽明交通大學最新研究指出,白天的光照治療,可以強化晚上的副交感神經或許,因此得到良好睡眠。
但是,到底要多少的強度才算是有效的治療呢?
☀早先的研究建議約4000~5000lux,時間約10分鐘,這是一個較高亮度的治療。(以台灣夏季陽光耀眼的狀況,晴朗天氣的白天樹蔭下,大約4000-5000lux。)
☀目前也有研究顯示,亮度約1000~2500lux,甚至居家內亮度高一點的LED吸頂燈也可以,在正常需要的時間打開,持續8~12週,都可以有所改善。
(這種亮度,依照CNS台灣國家照度標準,是製圖室或分析室所需要的亮度。大約比一般書房再亮一點)
🌳臨床的經驗上,很多居家環境,因為空間限制或為了遮陽或為了降低室內溫度,讓自然光進入室內的機會減少,許多長者平日久待的客廳或房間,照度甚至只有100~200lux,再加上他們的眼睛退化,幾乎是處於一個暗室。這些長者合併有慢性病時,就成為憂鬱、失眠、躁動等症狀的高危險群。
尤其這幾年因為疫情,大家減少外出,更多時間待在家哩,也無形中少了與自然光線接觸的機會。
對於亮度,大家經常著重在小孩子讀書環境是否夠亮,免得近視了🤓。但是很少有人注意慢性病長者的生活也是高度收到光線影響。
當我在診間提醒病人或家屬時,家屬常提出的疑問是,那我怎麼知道我家有多亮呢?

其實現在只要從手機下載"光度計"的APP(如下圖),就能方便隨時看看自身環境的亮度。
或許會發現,自己以為足夠的光線,其實一點都不夠呢!



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

陽光能治病? 減少失智症混亂症狀的非藥物治療

 


(上圖為1940年代阿爾卑斯的萊森,Dr. Rollier讓病童以光照治療治療肺結核。圖出自The New People's Physician一書)

颱風來了,烏雲密布,陽光不見了。

不知道大家覺得精神和情緒上有甚麼不一樣?

過去在宜蘭服務時,每年10月到2月不見天日的日子占多數,失智病人在這段期間,總是變得沒有活力,認知功能下降,甚至神經精神行為紊亂。

我的解法除了用藥的調整之外,是請家屬帶著病人出去曬曬太陽,就算陰天,還是會有光線,是最好的免費治療。

之前曾聽過留學瑞典的台灣人分享:在北歐長夜漫漫的嚴寒冬天求學,他實在快受不了了,數度萌生憂鬱及輕生念頭,最後是趁著耶誕假期,買一張機票衝到東南亞度假曬太陽,才有辦法完成學業。

回到瑞典後,他的北歐同學老師跟他說:這是亞洲人來北歐常會遇到的問題,怎麼不告訴我們呢?帶你去專門照光」的店曬一曬就好。

我查了一下,果然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(Iglo Ljuscafe, or Igloo Light Cafe),美國波特蘭(Lightbar),都有為了避免一般人的冬季憂鬱(Winter Blue),而設在咖啡店及夜店裡的特別光線,如加裝白光燈管,提供加強版的光照治療。

即便台灣這樣陽光燦爛的地方,其實也有相同概念。

光照治療概念在台灣,是2003年由台北榮總蘇東平主任由美國引進SUNBOX,用來治療憂鬱病人。

年輕時的我覺得好神奇,只要照光就可以治療病人,那醫生要做甚麼?出去曬太陽就好了啊! 而且,台灣位處於亞熱帶國家,太陽奇大無比,不像北歐國家這麼缺乏日照啊!隨時都能照到太陽啊,大家還要忙著防曬呢!

但是當了主治醫師,第一線接觸病人,甚至居家醫療的經驗,都一再讓我感受到,很多居家設計或是病人失智失能問題,讓他們失去自然接觸日光的機會,室內的光照治療確實是讓他們改善症狀的一個好選擇。

也很慶幸這一類的研究證據越來越多,可以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另一種非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