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失智症與臨床失智量表評估

 







近日,勞動部針對簡化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進行修正,其中多元認定免評巴氏量表項目(如圖),也於10.15開始實行。高齡人口日益上升,不見得人人都能活得又長久又健康,需要「被長照」的人數越來越多。照護是一門專業,完全仰賴兒女家屬配偶,日夜陪伴,確實不是長久之計。

👉在這次放寬的項目中,與失智症病人最為相關的,就是經神經或精神科醫師評估失智症「輕度」以上(CDR>=1)。

(舉例:臺北市政府也公布最新辦法:【自112年10月15日起,以身心障礙手冊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工,新增的適用對象?】連結內容放於留言處)

☘其實,過去失智症病人就是以CDR來進行評估,而非以巴氏量表這個工具。

為什麼呢?

👉因為失智症病人的症狀是因為「認知功能的退化」,而造成無法自理生活。而非肢體力量受損造成活動的限制。所以,本來就不會使用巴氏量表評估失智症。且臨床診斷失智症時,也是以CDR為標準。

👉這次勞動部放寬失智症的申請外籍看護標準,讓家屬照護的重擔能夠有人分擔,對照護壓力破表瀕臨崩潰的家屬是及時雨。畢竟許多輕度的失智症病人,也是有很多症狀起伏不定,非常需要看顧。(有空再跟大家談談許多照護壓力很大的家屬,實際面臨的問題)

☘那麼CDR是什麼?

👉全文為Clinical Dementia Rating臨床失智評估量表,是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發展出來,一開始是針對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)進行結構化面試評估。針對記憶、定向力、問題解決能力、社區活動能力、居家嗜好及自我照料六大面向詳細評估;這樣的全面性評估,需要有很清楚病人日常生活情況的家屬(或照護者),才能評估確實。因此,在初次前來就診時,我們會希望是由平常熟悉病人生活起居,知道病人過去和現在有甚麼改變的家人一同前來。

☘另外,詳盡的評估,通常也仰賴「臨床心理師」來進行。

👉雖然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也可以自行運用評估量表進行會談,但具有神經心理專業受訓的臨床心理師,由第三方的角度再次評估(多年的病人和家屬都會戲稱:是來考試的!),對醫療上非常有幫助。有經驗的心理師,可以讓家屬和病人願意說出許多從未與他人說出口的生活細節、行為改變等,有助於早期診斷和各種藥物非藥物治療的建議,是很重要的。

🍎例如,現在在中心診所醫院看診時,資深的臨床心理師林克能老師會與我同一時段,在相鄰隔壁診間。如果時間安排許可,病人看完診後,會立刻安排病人家屬與林老師會談評估。隨後,我們就能夠立即討論,以確認病人的情況,給予病人最合適的治療和生活照護建議。

CDR這項檢查,看似沒有高深精密的儀器來檢測,但需仰賴很多臨床經驗知識來判斷,對於給予病人和家屬的幫助,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強大。

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

清華大學後醫系&資工系上課紀錄

 




這是第二年收到清華大學後醫系及資工系的課程邀請,談談“偏鄉醫療醫師分享”,據說是要學生評價很好的,才會延續邀請上課,再次深感榮幸👏👏👏。而清華後醫系的設立,除了希望結合科技與醫療之外,更能針對偏鄉地區的醫療發展作努力,剛好都是我目前有的經驗,我也很樂意用實務的角度來分享。

當然,更謝謝唐傳義教授和林文綺教授的邀請😄,再次來到清大和優秀學生互動,並欣賞美麗的校園。

課堂中,給予後醫系和資工系學生切入的角度也有些不同。

(上下午各一堂課,跟上下午各看一診一樣挑戰喉嚨!!!😂😂)

☘️我分享給學生的,包含了重新檢視從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訓練後,在蘇澳榮民醫院下鄉,到社區進行衛教,後來在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推動失智症一站式診斷,結合金控保險人壽公司多方資源,以及到國中小及各個社福團體,進行大規模失智症社區教育及篩檢,開發桌遊教材;同時,也在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嘗試社區失智症照護的模式,慢慢讓宜蘭縣失智症的認知度提高,也提高診斷率的成果(目前宜蘭失智症診斷達92.3%)。

☘️過去,偏鄉醫療的限制,從基礎設施不足,到由資訊室同仁協助,加設虛擬桌面,視訊等,讓偏鄉醫療可以跟到醫院看診一樣的品質(至少可以看到完整的資訊)。

這些都是需要團隊大量的合作努力,我更想讓學生知道的是,未來的世界,科技與醫療高度結合的時代,團隊合作的重要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。

🍎或許,這只是一點小小分享。從一個斜槓醫生的角度,希望在這一群未來的“史懷哲”們,在學習醫學的過程,不要忘記自己還有另一個專長,永遠是斜槓人生、跨領域發展的最好基礎,同時也提醒著自己莫忘從醫初衷🩺💊💉。(後醫系的學生都有原本的專長,今年清華後醫系的學生背景非常優秀精彩,都是明日之星!!)

🍎同時,也誠摯地希望資工系的學生們,多幾位願意投入醫療資訊領域,這些學生必定是台灣頂尖的人才。但在過去醫療資訊不夠被重視,以致於依台灣資訊科技發達程度,實在太少資訊人投入醫療產業發展。希望在AI帶動的風潮下,我們的醫療資訊也能有世界級的發展,都靠這些後起之秀了。

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

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趨勢觀察(3)_醫療訓練遊戲化!

 



今年照護博覽會中,復健及訓練被重視度提高,包括大家熟知的肢體復健及腦力復健。

過去大家印象中的復健,在醫院執行居多,在治療師的指導下,每次進行約1小時的復健,每週與治療師約定好時間,可能一周進行2~3次💪💪💪。

但隨著疫情及科技進展,儀器器材微小化、智能化,很多復健儀器器材已經進入家庭。但是,缺少了「治療師」在旁邊指導互動,人的惰性當然就跑出來了,難免降低復健的動力。畢竟復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。

❗❗而運動遊戲化的興起,從Wii到Switch健身環,都可以讓人們進行具挑戰的運動訓練,又有遊戲化的趣味度,在疫情期間,大家一定能深深感受。

☀這些運動遊戲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聲光刺激,排名成績獎勵和邀請朋友加入競賽等,提供了使用者持續性的動力,讓運動更好玩,又有完整的紀錄評比。

❗❗如今,遊戲化(Gamification)也延伸到復健這個領域。

👉我在展場中看到的腦力訓練機器,如左圖,目前有這種附有大型的互動式螢幕,進行認知功能訓練,再藉由腦波分析,再來看看腦部壓力指數。#ExBrain

👉而肌力及平衡的訓練(一間德國ICAROS公司,所發展的互動式穩定平衡訓練器 #icaros)如右圖,圖中可看到一個像滑鼠墊(直徑1.1公尺)般的墊子,讓人站上後,可隨著螢幕進行滑雪、撿球等等數百種情境和活動,以強化下肢及核心訓練,同時結合手機、平板或虛擬實境(VR)裝置。

(我是固定進行重量訓練者,親身試驗後,圖中這個訓練機器是玩真的,會讓人軟腳的訓練程度唷!!)

💪大家都知道,長輩的肌力若能維持,對於身體健康有很重要的幫助,但長輩經常覺得太累或意興闌珊,若能增加趣味性,對長輩的誘因更能提升👏👏👏。

這些器材的出現,可強化了復健的連續性、動力和追蹤評估。

❗❗或許,在醫療正規的復健以外,居家上若能配合這樣的訓練,應該可以有1+1大於2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