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

光線治療要多亮才有效?



上一篇提到光線對疾病治療的重要,今天來談談,一般生活環境中,到底多亮,才是一個合適的環境?


👉在神經內科的疾病中,已有許多證據顯示,光照治療可以有效治療失智症病人的紊亂,憂鬱,失眠的情況。
👉最近也有文獻指出,光照治療對巴金森氏症動作及非動作的症狀也會有改善。陽明交通大學最新研究指出,白天的光照治療,可以強化晚上的副交感神經或許,因此得到良好睡眠。
但是,到底要多少的強度才算是有效的治療呢?
☀早先的研究建議約4000~5000lux,時間約10分鐘,這是一個較高亮度的治療。(以台灣夏季陽光耀眼的狀況,晴朗天氣的白天樹蔭下,大約4000-5000lux。)
☀目前也有研究顯示,亮度約1000~2500lux,甚至居家內亮度高一點的LED吸頂燈也可以,在正常需要的時間打開,持續8~12週,都可以有所改善。
(這種亮度,依照CNS台灣國家照度標準,是製圖室或分析室所需要的亮度。大約比一般書房再亮一點)
🌳臨床的經驗上,很多居家環境,因為空間限制或為了遮陽或為了降低室內溫度,讓自然光進入室內的機會減少,許多長者平日久待的客廳或房間,照度甚至只有100~200lux,再加上他們的眼睛退化,幾乎是處於一個暗室。這些長者合併有慢性病時,就成為憂鬱、失眠、躁動等症狀的高危險群。
尤其這幾年因為疫情,大家減少外出,更多時間待在家哩,也無形中少了與自然光線接觸的機會。
對於亮度,大家經常著重在小孩子讀書環境是否夠亮,免得近視了🤓。但是很少有人注意慢性病長者的生活也是高度收到光線影響。
當我在診間提醒病人或家屬時,家屬常提出的疑問是,那我怎麼知道我家有多亮呢?

其實現在只要從手機下載"光度計"的APP(如下圖),就能方便隨時看看自身環境的亮度。
或許會發現,自己以為足夠的光線,其實一點都不夠呢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